第五百三十四章 老公你渴不渴?(7 / 8)

加入书签

  郭帆愣住了:“路导,您这是……”

    路宽正色道:“要说叫你一年半载的就把好莱坞的顶尖技术吃透,那是说大话,更不是根本目的。”

    他的目光穿过片场嘈杂的人流,落在远处绿幕前正在调试的MoCap设备上:

    “技术是永远学不完的,《阿凡达》也只是应用了一部分而已,学院希望你和陆洋学习的是导演思维。”

    “你所说的‘卡车司机’最值钱的不是那些前沿技术和数据库,是他如何用工业化思维解构幻想世界。”

    路老板看着拍完一场戏正在搭建绿幕和特效设备的片场,跟今天在场唯一能理解他对好莱坞技术和工业化路线看法的郭帆多讲了几句。

    他指向正在搭建的量子湮灭场景:“今天这场戏你应该也看过了,我们既要让观众相信球状闪电的科学性,又要呈现它超越物理规则的诡异美感。”

    “卡梅隆会怎么做?他会先让生物学家设计纳威人的骨骼结构,再让材料学家计算潘多拉植物的荧光波长,最后才交给特效团队实现。”

    “你要知道,科幻片的导演不是技术员,而是跨学科协作的总工程师。”

    “我昨晚一边带孩子一边抓耳挠腮地看着这些技术参数,其实我也头疼得很。”

    路宽敲了敲监视器边框:“但我们真正该学的不是Houdini的粒子算法,而是怎么把中科院物理所的理论模型、北航的流体力学模拟、补天映画的CG团队,像齿轮一样精准咬合。”

    郭帆眼睛渐渐亮起来,他想起在《阿凡达》片场看到的场景:

    卡梅隆的工作日志里写满了与MIT教授的邮件往来,动作捕捉现场永远站着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

    机敏如他,自然懂得眼前这位伯乐话里的含义。

    导演是个特殊的职业,特别是郭帆这样将要执导《流浪地球》的科幻片导演,需要建立以“科学真实性”为横轴、“艺术表现力”为纵轴的坐标系。

    这个职业的本质是搭建科学家与艺术家之间的翻译桥梁;

    其次是工业化流程把控,导演要像工程项目总师那样,将科学幻想拆解为可执行的技术模块,通过标准化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服务于叙事真实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审美转化能力,即在恪守科学底线的同时,赋予超现实现象符合电影美学的表现形态。

    路老板对于科幻片的掌握程度和统筹能力,现在还不如卡梅隆等人,但他有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科幻电影艺术的高瞻远瞩。

    这番话,在留洋归来的郭帆耳朵里,无异于醍醐灌顶,把他逐渐“左倾”到好莱坞唯技术论的思维带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