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切磋琢磨,渐入佳境(7 / 9)

加入书签

nbsp;   路老板笑道:“挺好,不过我有个建议。”

    “给教材特写的时候,用浅景深突出文字虚化效果,等阴影投射时再做焦点转换到面部微表情。”

    “嘿!”这回不但张一谋了,连近前的赵小钉也听得直拍大腿。

    剩余的摄影和场务等其他工作人员看得有些愣神。

    不是他们不叫好,是以他们的段位一时间还理解不了这个设计的妙处。

    刘伊妃有些似懂非懂地看着老公,后者显然也没有同她解释卖弄的心思,只是看着张一谋又看了一遍回放。

    这几乎是老谋子职业生涯的头一遭了。

    本来是按部就班地保了一条,请演员看回放以资鼓励。

    结果先是被女演员自己推翻了一条,接着男演员兼大导演又提了个提议。

    再回头看刚刚这一条,就有些“上不了台面”了。

    路老板的话是什么什么意思呢?

    什么叫“浅景深突出文字虚化,等阴影投射时再做焦点转换?”

    用大白话讲,这相当于让观众先戴上“老花镜”。

    按照刘伊妃的设计,镜头给到书本和她的特写时,让字迹变得朦胧柔软,就像透过晨雾看远方的路标。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投射在大银幕上的注意力,很自然地会被推向画面中唯一清晰的元素——

    静秋低垂的睫毛或紧绷的嘴角,还有张一谋觉得她很特别的驼峰鼻。

    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视线,如同黑暗剧场里唯一的光束追随着芭蕾舞者的足尖,比单纯给特写效果要好得多。

    紧接着,当阴影笼罩书本时,摄影机如同悄悄移动的显微镜,把观众视线从“观察道具“引导到“解剖情绪”。

    这个时候再去看刘伊妃的微表情,看她的羞怯、朦胧、慌乱,后者的表演会在大银幕上产生绝佳的爆破力。

    她眼里的情绪,会像滴入清水的墨汁,在观众心里晕染开层层涟漪。

    两位参与度极高的男女主角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导演沉稳的“Action”中再次进入了70年代。

    老谋子目不转睛地看着监视器,他想看看这位柏林影后究竟会怎么演这一条。

    一切照常,在设计的阴影笼罩书本后,她猛得抬头,瞳孔微缩,既有警惕,更有向往。

    “给,你的本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