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惺惺相惜”(感谢雪糕盟加壹)(11 / 14)
,我还是有一些评价和发声的权利。
当然,我对路导誓死捍卫我言论自由的格局感到激赏。
本人给路导的建议有几点:
第一,不要做电影界的暴发户,用科技堆砌掩盖艺术贫瘠。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提到,不要用规模替代思想,艺术也是一样。
开幕式的活字印刷表演是编程的傀儡戏,郑和宝船更像现在流行的PPT动画。
大家可以去看看黑泽明用5匹马拍出来《乱》的战争史诗,相比之下,路宽导演用了15000名演员和1500架无人机。
第二,从白身导演到“国士”,路导的蜕变路径值得玩味。
说实话,我钦佩路导在某些领域的才华,但他的气质真的跟知识分子一点都不搭。
作为导演,对于“电影审查扼杀创作”一言不发,只知道积极主动地贩卖情怀。
私以为,这其实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流产”,并不值得提倡。
反观他的宏伟事业,难道不是借着奥运镀金,换取上市揽财的便利和个人炒作的狂欢吗?
大家去看一看吧,竟然有人叫他“国士”了,你们真的不是因为把字打错了,应该是“国师”更贴切一些吗?
第三,对于一个私生活混乱的导演,还是要慎重考虑他是否能代表我国的艺术家形象,有才无德者不可取。
这个话题本不是我这样的文艺评论员涉及的命题。
但中午甚嚣尘上的婚讯,简直像是舆论垃圾一般塞满了网络,令人厌烦。
大众的态度,从刘伊妃女士的粉丝反应上就看的出,也并非是我杜撰。
路宽对刘伊妃的“养成系”婚姻,本质是娱乐圈父权制的终极形态:
先垄断后者的职业选择,再收割她的公众形象。
当导演的摄影机,成为资本丈量女明星身体的游标卡尺,这场婚姻本质上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文化赎买”。
路宽用红星坞股份置换刘伊妃的青春,用银熊奖杯抵消《异域》时期的控制权争议,最终以奥运总导演的头衔完成对“天仙”品牌的彻底收购。
看,你们眼中的童话,其实就是赤裸裸的生意。
捎带脚提了一句婚讯话题吸引流量后,朱大珂回到正题,在长文中最后总结:
无论如何,在承认路宽导演才华的同时,我不禁对他创造的这种“新威权美学”的危险性感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