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焉知非福?全球狂飙!(7 / 13)
旧式军装、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在志愿者搀扶下缓步前行。
最年长者已94岁,拄拐的手微微发颤,但腰背挺直如松,有市民自发献花,老兵们以军礼回应,现场掌声雷动。
《金陵晚报》记者抓拍到一位老兵凝视大会堂门楣的瞬间,老人接受采访时有些哽咽:“1937年,我在这儿杀过鬼子。。。”
幸存者夏淑琴老人携孙女走在红毯中央,双手微微颤抖着,枯瘦的指节紧紧攥着那本泛黄的《金陵大屠杀》,书脊上的折痕像是岁月刻下的伤疤。
她佝偻的背脊在藏青色棉袄下显得格外单薄,但眼神却如炬,那是历经浩劫后仍未熄灭的火光。
孙女搀扶着她,能感受到老人每一步的沉重,仿佛脚下不是红毯,而是1937年冬天金陵城的血与雪。
张纯如第一个走出来,紧紧地拥抱着这位十年前采访过的幸存老人。
夏淑琴一看见她就泣不成声,紧紧地攥着女作家的手不放,却一句话也讲不出来。
央视记者王志眼眶泛红地面对镜头,在新闻频道直播这场首映式的现场实况。
同一时间的苏省卫视和十三太保地方台、旅游卫视转播:
“观众朋友们,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我是记者王志。此刻,我们正在金陵大会堂,见证一部注定载入史册的电影——《历史的天空》亚洲首映式。”
画面切至张纯如与夏淑琴相拥的特写。
王志深吸一口气:“大家看到的这一幕,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十年前,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为撰写《金陵大屠杀》一书,采访了幸存者夏淑琴老人。而今天,当改编自张纯如著作的电影首映时,这位86岁的老人攥着泛黄的原著,在红毯上与张纯如重逢。”
“夏淑琴老人此刻的沉默,胜过千言万语。1937年冬天,她全家罹难,自己身中三刀侥幸存活。。。这本被她紧握的书,第137页就记录着她全家的遭遇。”
镜头扫过观众席,抗战老兵集体起立敬礼,幸存者后代举起遇难亲人的照片。
即便电影还未开场,能够眼眶保持没有湿润的人也已经很少了。
影片首映前没有再安排采访一类的商业活动,随着嘉宾们纷纷入座,影片即将正式开场。
王志面对镜头做首映前的总结。
“现场没有闪光灯下的华服争艳,只有白发与皱纹间的历史沟壑。”
“当魏特琳扮演者朱丽安·摩尔弯腰为夏淑琴披上围巾时,当汤姆·汉克斯蹲下身与坐轮椅的老兵平视对话,这场首映式早已超越电影本身。”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