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墨迹未干的油画(4 / 14)
得匆忙,请恕我们礼轻。”
张盈盈笑着上前:“哪里!太客气了。”
路宽被迎进客厅,给远离故土的一家介绍起独具特色的礼物。
“涟水捆蹄、洪泽银鱼、金陵的盐水鸭、桂花鸭和雨花茶。”
“都是一些不值钱的土特产,希望能聊解各位的思乡之情。”
张绍进本想拒绝,但看到这一包包费尽心思、漂洋过海来的乡土风物,忍不住摩挲着感叹。
“久离桑梓,路途迢递,乡情难遣啊!”
“路宽,这礼物我们收下了,谢谢!”
张氏家族和昨天路宽带着小刘拜访的郑氏家族类似,都是国党官员之后从湾省移民到北美。
这一代人经历过抗战和内战,对故土的思怀是最深刻的。
再过一两代基本都成了标准的ABC。
屋里的气氛有些感伤,小刘机灵地转移话题:“叔叔阿姨,你们不知道,路宽他最好口腹之欲了。”
“在北平的四合院里专门请了个淮扬菜国宴厨师,这些东西他可精呢,你们哪天想吃了再找他,管够!”
一屋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只有刘晓丽佯嗔着拍了女儿一记,只不过心里也在暗暗欣喜:
以青年导演现在的地位,能这么开他玩笑的也不多了吧?
饭后,路宽、刘伊妃和张纯如坐在客厅聊起大屠杀电影的剧本。
“电影这段时间经历了一些波折,包括在内地的备案被驳回。”
“我认为这是好事,有些势力越害怕,说明我们做的事情越是对的。”
青年导演笑道:“我昨天晚上还在考虑,要对剧本做一次大修!”
刘伊妃、张纯如都听得一愣,看向他等待下文。
早在2002年确立这部电影的拍摄想法时,说是十年磨一剑有些夸张。
但总算是竭尽心力,希望能通过饱满的电影艺术,把这段历史搬上银幕,通过张纯如本人著书立说、演讲抗辩的视角,来叙述这段不容否认的历史。
“其实,灵感也是来自于小刘昨天在电视台的演讲。”
“我构思的新剧本中,将从纯如姐幼年接受张迺藩老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始,一直到1998年那一次时代广场签售会,以及和齐藤邦彦的在PBS电视台的辩论终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