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9 / 14)
bsp;路老板接过话筒:“今天的天气阴沉,刚刚我怀着沉痛的心情走进纪念馆,静立在这肃杀的天地间,突然想起了三年前。”
“2002年在柏林电影节,我遇到了一位去寻访拉贝后人的华裔女作家,尊敬的张纯如女士。”
“在与她的交谈中,我萌生了拍一部大屠杀题材电影的想法,来正视历史、告慰先灵。”
“同时,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时刻警惕战争的危险,珍惜和平。”
“这部电影的题材特殊,如果一切顺利,预计会在后年上映。今天只是恰逢其会,向大家做一个通报。”
“具体的投资、拍摄、选角等信息,我们会在正式的立项发布会上公布,今天不再占用时间,影响庄重的和平集会,谢谢。”
路老板站在纪念碑前,背后建筑的线条冷硬而肃穆,犹如大地紧蹙的眉峰,镌刻着无尽的伤痛与悲愤。
灰黑色的墙体,在阴云的笼罩下散发着凝重的气息,像是历史的伤口永远无法愈合。
他长款风衣的领口竖起,接过周讯递过来的白菊,对着写满遇难同胞姓名的影壁微微躬身、献花。
官媒记者的照片捕捉下,青年导演的眼神深邃凝重,眉头紧锁成一道深深的沟壑,仿佛诉说着对那段历史的无尽悲思。
这张照片很快就上了头条。
应该说,从8月起的路老板,从小刘面刺的生日宴开始就一直在上头条。
各路媒体,有褒有贬。
“青年导演官宣新作题材,有望再度冲击柏林影展。”
“内地第六富豪导演史海钩沉,究竟是为爱国计还是为发财计?”
“天才导演继大地震后再次触碰历史题材大作,是艺术还是炒作?”
大部分官媒、纸媒对于此事是持赞誉态度。
肯定了这样一位完全可以多拍商业片赚钱的大导演,甘愿花费心力在吃力不讨好的沉重历史题材里。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楠方系媒体和原隶属人士,发出不同声音。
以《楠方周末》为首的这一派系媒体鼓吹新自由主义,在路宽发迹之初曾对他多有赞誉。
认为从《爆裂鼓手》到《小偷家族》都是反思教育、反思社会,反对资本的优秀命题。
但从路老板自己逐渐成为资本,把持网络舆论开始,从他成为奥运定向征集单位开始,从他的《返老还童》引起爱国大讨论开始。
一些楠方系的媒体人就逐渐开始调转了枪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