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2 / 3)

加入书签

危坐,亦可寓于弦歌。\"

孔子抚掌赞叹:\"昔周公制礼作乐,丘只重礼而轻乐,今闻先生之言,方知乐亦载道!\"

老子目视孔子,忽问:\"子以为,师者当如何?\"

孔子答:\"传道授业解惑。\"

老子摇头:\"未尽然。上清之道,师亦学于徒,徒亦启于师。譬如江河,奔流不息,方成其大。\"

孔子肃然:\"先生此言,令丘茅塞顿开!\"

临别之际,老子送孔子至门外。

秋风萧瑟,黄叶纷飞。

孔子再拜:\"先生之学,博大精深,丘当终身习之。\"

老子抚须微笑:\"子志在济世,吾道法自然,虽殊途,终同归。\"

归途中,弟子子路问:\"老子何如?\"

孔子叹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自洛邑归来,孔子教学愈发圆融。

杏坛之上,礼乐并重;洙泗之间,因材施教。

昔日刚硬之气渐化,代之以春风化雨之态。

一日授课,见曾参独坐沉思。

孔子问:\"何所思?\"

曾参答:\"参闻夫子'吾道一以贯之',敢问其详。\"

孔子欣然道:\"老子教我,道贯万物。忠恕而已矣,此即吾道。\"

众弟子恍然,始知夫子之学已融会贯通。

数年后,孔子和弟子修订六经,将老子所授要义融入其中。

《礼记》载\"礼之用,和为贵\";

《乐记》言\"大乐与天地同和\";

教学之法,更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某日暮春,弟子侍坐。

孔子望天叹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颜回问:\"夫子所闻何道?\"

孔子笑而不答,但取琴抚之,琴音中隐现《道德》之韵。

后世儒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训,皆源于此。

而教主所传上清一脉思想,亦随儒家教化,流布千秋。

有道是:

紫气东来三万里,

青牛西去五千言。

儒门本自玄门出,

大道原来在眼前

老子继续周游列国,广收门徒。

除尹喜外,另有九位天赋异禀的弟子得传大道真传,被后世尊称为\"玄元十子\"。

此前收的首徒尹喜,原为函谷关令,慧眼识圣,得授《道德经》真传。

其人道骨仙风,能观星象而知天机,后于终南山创立楼观道派,被尊为\"文始真人\"。

二徒庚桑楚,楚国贵族出身。其人天资聪颖,尤擅养生之术。

老子授其导引吐纳之法,后着《庚桑子》传世,其论\"全形抱生\"之说,深得道家精髓。

庚桑楚修道有成,能以耳视目听,最终登仙而去,被后世尊为洞灵真人,位列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三徒南荣趎,越国隐士。此人淡泊名利,独居山林,终日与鹿豕为伴。老子见其心性纯朴,授以\"见素抱朴\"之要。

四徒尹文,齐国稷下学士。其人善辩,老子因材施教,授以\"大辩若讷\"之道。后创名家学派,主张\"形名相应\",成为战国名学大家。

五徒辛銒,文子,周室史官之后。其人博闻强记,老子授以\"执古御今\"之术。后为诸子百家重要传承者,着成《文子》一书。被后世尊为通玄真人,位列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六徒崔翟,燕国方士。此人精通医药,老子授以\"养生主\"之道。其医术融汇道家思想,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