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袁易筹谋,重新入朝(3 / 4)

加入书签

所言已擦着边儿,但尚未触及深层、关键的缘由。

    这缘由,须得从泰顺元年夏天说起。彼时直隶曾发生过不小的水患,灾情颇重。当时尚是“姜念”的袁易,便曾应忠怡亲王代天子垂询,陈述过若干救灾之策。

    而袁易记得,在他的前世,雍正三年的夏天,直隶爆发过更为酷烈的大水灾,哀鸿遍野,震动朝野。

    袁易心中早已存下一个念头:倘若此世的泰顺三年夏天,直隶亦难免更大的水厄,那么他便可将更为系统、深入的救灾策略呈于御前。届时,或不止于奏对,更能亲身参与其中。

    如今,时节已悄然滑入泰顺三年的夏季。

    他也已堂堂正正归宗为皇四子,又封了郡公。而自受封以来,整整十日过去了,泰顺帝尚未在朝堂之上为他安排任何职司。他推测,泰顺帝应该非是遗忘,实是慎重——既要权衡朝局,亦需为他这新晋皇子郡公寻一个适合、稳妥的入朝新起点。

    袁易推测,若今夏直隶果真爆发大灾,朝廷必然倾力救灾。届时,他这位暂时“赋闲”的皇子郡公,主动请缨或受命参与赈灾、督导河工,岂不是顺理成章?他便可以此重新入朝,步入实务。

    而这救灾济民,需水利知识作支撑。袁易自知于水利治理上远未精通,故而才迫不及待欲向眼前的林如海请教。

    只是,这番基于前世记忆的推测与深远的谋算,关乎天机,袁易没必要向林如海和盘托出。

    林如海虽非专工水利之臣,但他曾多年辗转于京官与外任之间,于地方吏治、民生疾苦颇有切实体悟。这水利一道,关乎漕运、农事、防灾,实为封疆大吏、地方干员之必修课,他平日留心政务,对此自也有一番心得见解。

    眼下见袁易忽问及此,林如海沉思片刻,呷了口茶,润了润喉,便从容讲析起来:“四爷垂询水利,此实乃国计民生之根本。下官姑妄言之,四爷姑妄听之。这水利治理,首重‘防’、‘疏’、‘导’、‘治’四字。

    其一,在于‘防’。所谓防,便是修筑堤防,巩固岸基。尤其大江大河之畔,堤坝乃百姓身家性命所系,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然筑堤非一味加高增厚便可,需勘察地理水势,选用合宜土石,夯筑得法,更需常年派人巡查检视,发现蚁穴、鼠洞、裂缝,便需即刻填补加固,防患于未然。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绝非虚言。”

    袁易听得专注,不由颔首:“先生所言极是,未雨绸缪,胜于亡羊补牢。”

    林如海见其能解其意,心中欣慰,继续道:“其二,在于‘疏’。河道若淤塞不畅,则水流迂缓,泥沙沉积,河床日高,汛期一来,必致泛滥成灾。故而定期疏浚河道,清除淤泥、暗礁、水草,保持水道畅通,至关重要。此工程浩大,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更需精心组织,避免胥吏趁机盘剥、役使民夫过甚,反生怨怼。

    其三,在于‘导’。若遇水势异常汹涌,单凭堤防与疏浚难以抵御之时,便需有‘导’之策。可于险要河段上游,预先择低洼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