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二圣大赞,袁易储君?(2 / 5)

加入书签

崇德广业,天下安宁!

    袁易的奏对,可以概括为:治国之道,要在守常与变革之间取得平衡。常态下要坚守仁爱百姓的核心原则;只有当旧制度腐朽、违背天理人心时,才应果断变革。而无论变与不变,其判断标准都是客观规律和民心,最终目的是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

    这番奏对,准确地抓住了“变”与“不变”这对核心矛盾,并给出了一个系统的、辩证的框架,证明了他具备从宏观层面思考国家命运的能力。整个论述牢牢建立在儒家经典《周易》和儒家核心思想之上,思想既不失锐气,又完全在正统的治国理政话语体系之内。

    这番奏对,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没有落入任何极端,周全的思辨能力,远超出一个普通皇孙的水平,更像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思考,也契合帝王心术,暗合帝王心态。

    总而言之,袁易的两番奏对,皆沉稳周全,析理透彻,既恪守经义根本,又不拘泥于章句,更能引申发挥,切中肯綮。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今年才十七岁。年纪轻轻,奏对之时又毫无轻浮骄矜之气,态度始终恭谨谦逊,尤其是最后那番“浅见”、“妄议”、“班门弄斧”的自谦之词,说得诚恳真切。

    这般表现,落在景宁帝这等识人无数的一代雄主眼中,岂是寻常?

    这已非仅仅是一个聪慧好学皇孙的才识展现,其沉稳的气度、辩证的思维、仁德的底色、担当的魄力,隐隐然竟已透出……储君之资!

    “储君之资……”

    景宁帝于心中默默咀嚼着这四个字。

    遴选社稷继承人,学识固然要紧,然心性、格局、智慧乃至仁德,更为重中之重。

    今日袁易于这临时考较中所展露的一切,竟与此标准若合符节。

    景宁帝仿佛看到了一株已然茁壮、枝干挺拔、根基深厚的嘉木,假以时日,能亭亭如盖,荫庇苍生!

    想到此处,景宁帝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难得的激赏与喜悦,手中的青玉茶盅竟微微一颤,盏中清碧的茶汤连同舒卷的茶叶随之轻轻荡漾起来。

    他心内不由暗叹:“此子……真乃天纵奇材!就朕目下所观,其才其德其识,竟已堪当大任……”

    然而,这念头方才升起,另一重冰冷的现实便如寒潮般骤然袭来,将喜悦悄然浸没。

    景宁帝的目光黯淡了几分,心中喟叹:“可惜,可惜啊!此子终究是流落民间多年,新近方才归宗。皇子自民间寻回,已是旷古奇闻,史册罕有。若再立其为储君,承继大统……其间牵扯之千丝万缕,关乎国本,关乎礼法,关乎朝局安稳……届时不知要掀起何等滔天波澜!只怕……只怕非国家之福,反酿成大乱……”

    这重重顾虑,如无形枷锁,束缚着这位太上皇的心神,令那刚刚燃起的激赏之火,不得不压抑下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