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章 这不是捧杀真是朱桂说的(2 / 2)

加入书签

其他县令,让他们学习这位一个月破8oo件案子的县令。

这位破了8oo件案子的县令就是在进行竞争,他在让别的县令显得逊色!”

听了朱标的小故事,朱元璋没有马上回答。

他第一个念头是:真有县令一个月能破8oo件案子?

那岂不是随时随地都在解决民众问题?

这样的县令,真是个好官啊!

朱元璋朴实的心里,对朱标故事里的这种竞争充满了好感!

“这种竞争挺好的!

我很喜欢!”

朱元璋评价了这个小故事。

朱标则苦笑了一声,这在他的预料之内。

“不过标儿,你怎么知道这些的?”

朱元璋好奇地看向朱标。

这种竞争的概念,朱元璋以前没听说过,也不记得教过朱标。

“这些曹炳麟说的。”

朱标笑着答道。

朱元璋微微惊讶。

又是大同府的人,这事跟朱桂有关系?

朱标接着说:“曹大人说他被小十三的竞争给吓怕了。

小十三既然无条件地在县令间制造压力,那我猜小十三现在所做的这些,也可以看作是在无条件地给藩王施压!”

朱元璋一愣,随即想到故事中那个一个月能破8oo件案子的人,不会是朱桂吧?

这让朱元璋感到既好笑又无奈。

但一想到朱桂当前的所为,他又忍不住叹了口气。

“如果小十三那应该是真的。”

朱元璋轻轻叹息。

朱桂以藩王身份在断案上胜过县令,这是普通人能理解的竞争方式。

但如今朱桂想在藩王中竞争,却用的是建设基础产业链的方法。

朱元璋不认为朱桂能摊开这么大的场面,这其中的困难不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应付的。

“确实不一样了。”

朱标说,“小十三打算以工业区为基础,大力开煤炭业,但大明不止大同有煤。

据说工业区还产钢铁,这些钢铁运往全国各地,肯定会产生不少运输费用。

在这种费用的影响下,小十三的产品价格会比本地的钢铁高很多,也就失去了竞争力。”

朱标明白朱元璋的顾虑,补充道。

朱元璋边听边点头,不愧是大明太子,分析得有理有据。

但世事无绝对,朱元璋又补充说:“标儿,你说的也不全对,小十三还有机会。

只要他的产品质量能越他人,那点额外的成本就不算什么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