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 第一百三十二章 “李斯特”级别的钢琴课(4K二合一)(4 / 5)

加入书签

个多小时的时间,范宁按照维亚德林的“点线面”提示,触类旁通地解决了大量类似的片段,他觉得自己对柴一的演绎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维亚德林则觉得,自己从来没教过这么“好教”的学生。

    是的,范宁太好教了。

    他会把所有自己能做的努力全做到位,然后就等你来推动那几处关键的节点,并且,几次就通。

    这种级别的钢琴课,主要就是依赖“演示-模彷”的循环,老师知不知道该演示哪,能不能清晰,学生能不能听出和自己的不同,模彷能不能到位,都决定着灵感传递的效率。

    这种循环是基础,但有时灵感难以形容,所以语言的启示也十分重要,有时老师某句出彩的形容概括,能让瓶颈瞬间被突破。

    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维亚德林给出的两个关键词是“踏板”和“指法”。

    “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两个单词,对吗?实际上,这部作品想弹出效果,精髓就在于设计出契合的指法与精妙的踏板,它的所有艰深技法都是基于这两个元素呈现的。指法的设计原理关系到这首曲子中‘点’和‘线’的关系,而踏板的思考关系到‘面’的复杂和声处理。”

    范宁刚刚弹完拉二第一乐章开头的钟声和弦就被叫停。

    “有没有想过你开头这种激动人心又蠢蠢欲动的情绪是怎么来的?”维亚德林问道。

    “复和弦的音程冲突,”和声分析作得不能再熟的范宁脱口而出。

    “具体点,什么复和弦,什么音程?”

    “小三和弦的框架让其苍凉而激振人心,夹杂其中的小二度冲突让其压抑而作势欲发。”

    艺术作品不分高低,但审美活动分高低。

    一首乐曲、一幅画作、一支舞蹈、一部诗歌,有人感受不到“爽点”,有人感受得到。而有人不仅能感受,还知道它爽在哪里。

    一般来说,当你知道一段音乐为什么爽后,你会觉得更爽,这能让“耳朵怀孕”进化为“颅内高潮”。

    “很好,这就是‘面’的思考。”维亚德林同意范宁的“爽点”分析,“那么现在,稳住大和弦最上方的音色,就是那个重复9小节的do,然后强化中声部暗含的小二度级进冲突,你试试?”

    范宁重新落键,弹到第三组和弦时——

    “就如一个东西外表平静不变,内部的矛盾却越来越激烈,又一直延迟未决。”维亚德林补充道。

    范宁眼神亮起。

    这8个小节的和弦还能这么理解?

    这个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