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a小调第六交响曲(1 / 3)
进入“x坐标”
后的第三日,或第四日。
房间,或许吧,一个个的房间,如蜂巢般层层堆叠,又因崩坏错乱而歪歪扭扭排列,如此构成了这座庞大的深红色环形废墟。
如果从豁口朝远处望去,能在一片晦暗中看到“环形对面的环形”
——同样是一堵拥挤的、占据全部视野的残墙,在左右的余光中,略微延展出弧度。
“它会是什么?”
希兰将视线从远方移回。
“一部自传性质的交响曲。”
范宁说道。
写作的“桌面”
是一团拉伸扭曲的、如锈蚀钢筋的不明物质,他坐在地面,持笔出神,希兰坐在一条废弃的秋千上,深深看着他笔下的音符与构想。
《a小调第六交响曲》,纯器乐,四个乐章,范宁所书构想上说“由分量极重的、尾乐章和两个可以相互调换次序的中间乐章组成,但遵循完全古典的曲式结构、乐章数量和调性布局。”
完全古典的结构
完全古典。
又可以调换二三乐章次序。
悬而未定的模棱两可。
希兰盯着范宁笔下的那几个形容词,再看第一乐章谱面。
在均匀的44拍拍点下,弦乐的低音奏出了一段完全称得上是“铿锵有力”
的引子,几组半音模进后,引出a小调进行曲风格的音乐。
很快又是起到连接部作用的,类似“众赞歌”
的庄严声调。
“进行曲与众赞歌的开篇?”
她问。
要知道,众赞歌式的片段,在范宁交响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第一、第二、第五交响曲,那都是代表希望的种子。
“黑暗进行曲。
黑暗众赞歌。”
范宁却说。
黑暗进行曲希兰喃喃自语。
这个主题的确就有够黑暗了,开篇就是下行八度大跳与三度切割,后端又出现了更加大跨度的下落音型,似一股黑暗而严峻的力量铺天盖地的渲染了整个世界。
后续,包括这个“黑暗进行曲”
原型在内,它呈现出4种基本的节奏或旋律模式。
形态2之“坠落”
——强化下落音型的地位,冷酷,失重,但后来偏偏转化为了“尘世之爱”
副题。
形态3之“叹息”
——由休止符隔开的半音同音反复、连续的前八后十六节奏。
形态4之“嘲弄”
——连续下行半音阶。
在随后出现的乐思中,它们或鲜明或隐蔽地存在着,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渗透进了后三个乐章。
范宁籍此,对整部交响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黑暗气氛,实现了彻底地掌控!
希兰一页一页地看,一行一行地看,似乎想把它们牢牢记在心底,想象着这是一种越时空性的记忆烙印。
还有多少能陪伴于创作过程的机会呢?
“唉,这里?”
她的手指在几个小节处停留。
那个地方,范宁在定音鼓声部写出了一个十分严峻而紧张的节奏型,然后由管乐吹出一个明亮的大三和弦。
但它很快突兀地降低了三音,直接和同名小三和弦拼凑在了一起,于是色彩瞬间由明转暗,力度也由ff到pp。
像是人在得意忘形的谈笑中,忽然记起了原来还有一桩不可面对的阴霾之事。
自文艺复兴时代起,歌曲写作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叫“皮卡迪三度”
的惯例,它指的是小调音乐不以小三主和弦作终止式,而以明亮的大三和弦代替。
而现在,这种排列方式颠倒了过来。
“它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