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你踏马还和我装上了(2 / 6)

加入书签

量又大,还有很硬的背景当保护伞,他们当然乐意参与。

    只是这种事情裴元可以当众提,他们却不能当众应下。

    但是席间的气氛,却以肉眼可见的融洽起来。

    就连刚刚被冒犯的苗文,都单独和裴元碰了杯。

    裴元的势力范围还没侵染到南京六部,对苗文能立刻转换姿态,主动和解,也很积极的给出了回应。

    席间不免提到造船的事情。

    裴元为了拓宽木材的销路,突发奇想的向众人问道,“我看运河中除了粮船,倒有小半的船只,是运送其他货品的。若是能开拓海运,专门运粮,将运河商用,征收赋税,岂不是官民两便?”

    邱阳听了笑道,“裴千户非我辈之人,自然不明就里。朝廷不是不用海运,而是海运弊端太多,运力也不能满足所需,这才废止的。”

    “想当年,永乐皇帝的时候,遮洋船云集太仓,无边无际。五月开洋北行,到了直沽下卸,秋季又乘风回来。一次运粮八十万石,好一番盛世景象。可惜这等壮观举动,比起漕运的零打碎敲,根本不值一提。”

    “那时的工部尚书宋礼曾经核算过,一艘千料海船,需要百人驾驶,只能运米一千石。如果把造千料海船的人工、物料折价,可以造二百料河船二十只。每只用运军二十名,可以运粮四百石。”

    “你算算,这里面是多少的成本差距?”

    “何况千料海船用的都是好木料,而二百料河船用的都是寻常木料。”

    “偏偏海况复杂,极容易漂没。运河里两岸相闻,有什么不周全的地方,也能及时相助。

    “一个建造不易,还容易损坏。一个能够大批量建造,还不容易出现事故。”

    “你说朝廷该怎么选?”

    一旁的康远也凑趣道,“除此之外,海运还有其他的弊病。”

    “若是走海路,需要先将各地的粮食云集太仓,等到了直沽卸货,又需要再搬运粮食散往各地。这中间消耗的民力,不可胜数。永乐年间光是为了运那八十余万石的粮食,就动用了千料海船一千一百余艘,这里面的代价又怎么估算?”

    “但若是走漕运。江南各处可通水,粮食走水路入淮安。然后运军从淮安仓支粮,至济宁交收。然后另有运军从济宁仓支粮,再运往北京。如此多段运粮,用二百料船,不足五千艘。一次按运粮四十万石,往回只用五十余日。一年运粮四次,就足以运粮一百六十万石。”

    “再者,漕粮在淮安和济宁汇集,运河又深入腹地,贯穿南北,足以支应覆盖许多卫所。”

    “有这种种好处,海运拿什么比?”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