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挟私报怨?!(3 / 6)

加入书签

能上前顿首引咎,说自己当日虑浅,朱然同样不愿复争。

    自夷陵奏凯后,陆逊威声震于江表,一如赤壁之战后的周瑜,孙权彼时亦已在武昌,因“吴王守国门”同样威望大增。

    因虑功臣势重,所以开始寻求制衡之术。

    最后效仿曹操建立校事府,潜刺百僚。

    丝发必闻,以收乾纲独运之效。

    随着枉死在校事吕壹手上的人越来越多,孙权威权终于得到巩固。

    甚至就连顾雍、张昭、潘濬、陆逊、朱然这些国家重臣,都曾屡屡被校事府检举揭发。

    如同军事讲究师出有名一般,政治同样讲究在规矩允许的范围内扩大权力,铲除异己。

    当一个人真有罪证被把握在上位者手中时,那么不论他权势多重,被铲除也已在上位者一念之间,自古如此,规矩如此。

    无非是上位者能不能、愿不愿承担后果罢了,但只要大义在手,就总会有战友站在上位者一侧,不会让他成为“独夫”。

    所谓『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上了秤一千斤打不住』,便是如此了。

    当孙权的威权因夷陵大胜与校事府的建立得到巩固之后。

    即便顾、陆、朱、张,这些吴会大族,在孙权面前也都变得有些小心谨慎起来。

    孙权建立校事后手段老辣,但凡有罪,不杀宗族,只诛个人。

    这就使得顾、陆、朱、张等宗族内部都不能铁板一块。

    所谓吴会大族,根基在地方,目标是保家卫族,造反作乱会毁掉家族几代人数百年积累,而选择忍耐或诛除一人,便能保全宗族。

    在三足鼎立,魏汉二国都不能奈何孙权的情况下,吴会士族除了忍耐别无选择。

    符策、权谋。

    符以发兵,策以命官。

    权以御世,谋以应机。

    孙坚这两个儿子的名字取得实在太过经典,可谓人如其名的典范了。

    汉津。

    残阳如血。

    曹魏败军数万人,潮水蚊蝇般涌至渡口,争先恐后登上渡船,往北岸泊去。

    只见他们旗帜残破,衣衫面容俱被吴军焚烧的大火烤得焦黑,其中大半人都失了甲胄兵器,看起来与流民徒隶无异。

    安排好夜防诸务之后,中军大帐仓促撑起,帐帘一掀,一股焦糊味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