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百世不衰之经国良法(3 / 6)

加入书签

    凡此种种,导致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佃农、隶户,或干脆逃入山中当亡户。

    曹魏官员或尸位素餐,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或与豪强勾结,推波助澜,所谓州郡相蒙。

    而针对这种种顽疾,天子撰写的外察行纪上,非止于发现、揭露。

    而是在严峻的现实和有限的国力约束下,针对如何纾解民难,恢复民力,抑制豪强,固关中之本,建关中秩序,提出了颇具现实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治理方略。

    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国家直接进行干预,聚集百姓建立民屯,也即天子所说的农庄。

    而后,才是集中朝廷的力量,对他们进行各种帮扶。

    授械训勇,利用民众自身的力量实现基层防卫,并派驻官员、府兵进行一定的约束。

    设民屯,铸农具,贷粮种,教习更先进的耕织技巧。

    总而言之,国力有限,基层官吏有限,朝廷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只能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解决冯翊黎庶的民生问题。

    丞相看完一遍之后,似乎意犹未尽一般,又伸手从几案上拿起标号为壹的那卷简牍,再一次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

    他着实不敢置信,天子外出巡幸诸县区区月余,竟然走了这么多的地方,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发现了这么多、这么详细、这么底层的问题,最后撰写出了这么一份周详之至、严谨之至的外察行纪。

    董允、费祎二人附在丞相身后,也跟着看了起来。

    而这一次,较刚开始看到这篇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的卷首语时,两名大汉重臣心中更加感慨,赞叹,喜悦乃至振奋。

    虽然并不能完全赞同天子的诸般观点,但天子这一个月的所见所得汇聚成的数万言文章,毫无疑问地向这两名大汉重臣证明了,这是一个真正知道国本何在,务真求实,且躬勤政事的君王。

    一念至此,费祎毫不吝啬地对着天子慨然叹道:

    “臣像陛下这般年轻的时候,纵使效陛下躬赴诸县,深稽博考,恐怕也难做到陛下十一。

    “纵使臣代陛下巡狩四方,恐怕也难如陛下这般体恤民瘼下情,深察黎庶疾苦,更不要说据此撰出这等洞幽烛微、针锋相对的万字雄文。

    “由是观之,陛下已深得古圣王之真谛,真乃天下英主,社稷幸甚,万民幸甚!”

    继费祎之后,诸葛乔、霍弋等人也跟着对天子一通真心实意又天花乱坠的夸赞。

    如费祎所言,就连费祎都不一定能做得比天子更好,他们这些从来没有被外放到一郡、一县之地,体察民情下意的人,恐怕连天子的一根毛都比不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