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你所在之地是我大汉的关中(3 / 6)

加入书签

  譬如说,现在司马懿不就在为司马昭造势了吗?

    值父亲战败,大兄战死,两国仍交锋不止之际,司马昭主动请缨,出使敌国,视死如归。

    一旦成功请回大将军、右将军等十八将尸首遗骸,再从大汉换回一批降将。

    司马昭的名声就打响了。

    非但如此,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于那批被换回魏国的俘虏而言,也有了些恩情。

    这群人,将来或可为司马懿、司马昭父子所用。

    司马懿的算盘打得好啊。

    因为大汉真有不少可能仍心存汉室的降将在魏,也真有关公英颅在邙山,英骸在当阳,都在魏国境内。

    以前是弱国无外交,没有理由去跟曹魏交换,现在打赢了仗,手里有了谈判的筹码,天下人都在看着,曹叡又主动提出交换。

    不同意交换,那就是曹叡仁义而你大汉不仁不义,谁是王者之师,谁小肚鸡肠,一目了然。

    一旦同意交换,魏国俘虏在大汉至多不过一二月,而大汉降将在魏国已历七载,曹叡能不派几个已忠于魏朝的间谍过来?

    魏吴两家最喜欢用间。

    黄盖诈降,然后有火烧赤壁。

    周鲂诈降,然后有曹休大败,为孙权称帝提供了天命依据。

    其后像是路径依赖一般,孙权再派孙布向魏国的王凌诈降。

    结果主动投吴的魏国间谍,名士能臣隐蕃向王凌示警,破坏了孙布的行动,最终在孙吴政军两界掀起滔天巨浪,株连者甚众。

    还有降汉的魏将郭脩,在筵席上成功刺杀季汉大将军费祎。

    明知敌国降人可能有危险,可能是毒药,前车之鉴众多,所谓殷鉴不远,但三国的领导者还是像没长记性一样主动去吞下毒药。

    何也?

    无他。

    天下分崩,三足鼎立的时代。

    重用敌国外域之人,既能向天下宣示,自己是王者之师,天命所归。

    又能在战端开启时,给敌国将领开一条归义之路,在成本上也是一件很经济实惠的事情。

    而敌国降将一旦用好了,收益是巨大的。

    虽没有皈依者狂热这个理论,但上位者早就懂得了这种用人之道。

    曹丕重赏黄权,同乘车舆,赐降魏汉将以高官厚禄,封为列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