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豪杰响应,赢粮景从(4 / 6)

加入书签

    总而言之,不论这种事情多么合理,多么必要,一旦主动去做,就势必对个人清誉有所影响的,万一晚节不保就惨了。

    就在所有人都沉默之时,刚被拔为侍郎的李丰看向中常侍,道:“来常侍,此事便由我来做吧。”

    见有人主动背锅,一时不知怎么处置的郭攸之、陈震二人简直如释重负,神色终于轻松了些。

    而另一边,陈祗、李遗等几位年轻的侍郎,神色却有些复杂。

    虽说这事确会有损清誉,将来可能会落个佞幸之臣的非议,但现在是什么时候?

    是数百年难得一遇的大争之世!

    从龙讨逆,三兴炎汉的不世功业就摆在他们眼前!

    而这个时间窗口可能很短!

    说不得只须几年时间,这乱世突然就平定了呢?!

    他们这些年轻人,身前有那么多老家伙挡路。

    若想在这稍纵即逝的时间窗口内更进一步,闯出名堂,搏一个青史留名,除了早日获得天子青睐,委以大任外,可还有别的办法?

    打仗?

    天子倒确实喜欢军人,军人在这种大争之事也总能大放异彩。

    可他们这些侍郎不知兵啊!

    治政?

    他们连一县令长都没当过!

    如今这位陛下在御驾亲征后变成了一朵奇葩,所谓“躬好吏事”。

    也就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反而喜欢扎根基层,关注一些该由“吏”们去关注的小事。

    他们这些侍郎内朝为官,曾经高屋建瓴地指点江山,协助教导天子处理一些简单的政务,并提出建议,天子对他们也可谓礼敬有加。

    可自打天子亲征以来,这礼敬早就没了,他们提出的建议,时不时还被天子批评成纸上谈兵,让他们去地里翻几天土,跟兵士们练几日旗鼓军阵再来提议。

    这种被更懂行的领导批评,失了圣眷的感觉,让不少野心勃勃的年轻侍臣心中落差很大,于是一个个想着法儿做出改变。

    首先的,自然就是效仿天子躬好吏事,深入基层去体察民情军情了。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也。

    其次的,便是多多在天子面前露大脸了。

    光会做事是不够的,你得让天子知道你会做事。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