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约定一战(4 / 6)

加入书签

bsp;但昨天的他同样认为,诸葛亮连夜攻垒的可能性很小。

    何也?

    一则因诸葛亮自入关中以来日行三十里,稳扎稳打。

    又则蜀军前日来到大魏芦苇荡东这座坚垒时,同样只行了三十里,同样没有直接进攻,而是休息了一夜养精蓄锐后才来挑战。

    谁又能想到,他在中午才拔军离开,又跋涉四十余里才到毌丘俭那座沣水营,却不养精蓄锐了,而是直接发起强攻?

    不等陈圭回来,司马懿与诸将率百余骑率先回到了后方,而后便是下令,准备拔军事宜。

    四万余人的营垒,又分为南北两寨,加上从蜀军营垒缴获的几千石粮食,总共有粮三万余石。

    按后世的计量单位,这就是一千多吨,全部堆在一起,足以堆成一座几十丈高的小山。

    而大魏大部分的辎重车运粮船,甚至是运粮的几万役夫徒隶全都在东方,准备下一次粮食转运事宜。

    现在仓促之间就要拔营,怎么把营垒中的粮草辎重运回长安,着实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原来的历史线上,司马懿攻打辽东之所以能大获全胜,很大一个因素就是粮草。

    公孙渊把国中粮草全部调集到了辽遂这个前线,结果司马懿攻敌所必救,直掏国都襄平,导致公孙渊在前线阻击的军队弃粮而走,最后几万大军回到襄平吃城中存粮。

    那座襄平城,到最后也不是被司马懿强攻拿下的,而是公孙渊粮草乏绝,请降不成,最后只能得仓惶弃城而逃。

    如今的司马懿,被汉军攻敌所必救直掏后方,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

    渭水下游还被汉军控制,几十艘船没法带走,只能付之一炬,以使其不为汉军所用。

    这就导致运力更加紧缺。

    最笨的办法,就是让寨中四万余人继续吃,把粮食消耗大半,之后再轻装回长安。

    可这么一来,说不定长安都被蜀军夺下了!

    这个笨办法不能用,就只剩一个办法了:日行十余里,依靠人力慢慢把粮食向东转移。

    至于直接烧粮而走。

    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司马懿是不愿意做的。

    关东大旱,诸水断漕,大魏在关中的粮草也变得紧缺无比,而这一仗打到现在,说不得就是看谁的粮草能支撑到最后。

    一个时辰后,派往长安的三千骑回到了营垒。

    蜀军的骑兵,在数量上已不比大魏骑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