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富则自古以来,穷则勒石刻碑(2 / 5)
借宿服务的时代,甚至还会被百姓报官检举,更遑论进入城池了。
若是没有路引,又碰巧撞见了巡逻的郡国兵、亭卒,则会被逮捕并治罪,而若是异族,则更是要被针对。
这一路下来,若非卢阜以辽东郡长史的身份,书写了一封解释使团身份的文书,并盖下了辽东郡守印。
再凭借着太傅之子的面子,得到了冀州刺史秦颉、左将军董卓签发的文书为凭,否则高句丽使团一踏上冀州就得被关进大狱,断然无法凭借辽东郡发放的路引便行至雒阳城外。
也就是说尽管结果无异,但卢阜安排高句丽使者入京觐见天子的流程错了。
不过贾穆也没有追究,毕竟这并非他的职权范围,只是目送着使团入城,面色沉静。
雒阳城内遍布绣衣直指,这些事该让他爹和大鸿胪来操心。
不多时,大鸿胪署也收到了来自高句丽使团的国书,安排人手招待阳仪、柳毅,以及高句丽使团成员。
对,接待郡国官吏亦是大鸿胪署的职责。
各郡国在京皆设有“郡邸”,以作为郡国的驻京办事处,早年由少府负责维护并接待各郡国入京官吏,后改属中尉。
自世祖光武帝中兴后,裁撤了维护“郡邸”的官吏,仅靠郎官代为维护,以至于在孝和皇帝永元十年(98年)时,因为年久失修、维护不善,,各“郡邸”早已破败不堪,难以入住,因此将作大匠应顺遂上书请求重修郡邸,此后这项事务便划归平日最为清闲的大鸿胪管辖。
至于接待外邦来使,本是大鸿胪份内之职。
然而对于此次招待的规格,张义在尺度上有些拿捏不清。
招待外使的规格亦分为三六九等,须视对方是敌对国、中立国还是藩属国,并依其国力强弱区别对待。
云台阁内,张义趋步上前,俯身行礼,略作迟疑道:“国家,高句丽多次降而复叛,太上皇建宁年间虽曾再度遣使称臣,然近三年却未曾遣使朝贡。臣愚钝,实不知该以何规格相待。”
刘辩抬眸瞥了张义一眼,见他低眉顺目,貌似恭谨,心中却不由对其腹议。
这张义这厮自凉州议弃之后倒是愈发精明了,除了吃饭睡觉骂皇甫嵩外,便是揣摩上意。
自百家争鸣,法家问世,虽人人皆道一句“不法古,不循今”,然而过往的旧例确是大多数情况下最好的参考答案。
高句丽反复横跳、首鼠两端约莫也是第三、四回了,大鸿胪署的文书必载有以往招待降而复叛的高句丽使者的规格。
华夏自古对土地便有着极端的执念,将四方蛮夷从沃土驱至山林、沙漠、荒原后,却又盯上了这些不毛之地。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