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孤今夜继续与你“抵足而眠”!(3 / 4)
臣纷纷献策。诸葛亮率先出列,说道:“陛下,老臣建议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扩大选拔范围,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入仕为官。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巩固中央集权,还能激发民间活力。”刘启点头称是,随即下旨命诸葛亮负责修订新的科举章程。
接着,赵云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陛下,边境安宁依旧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鲜卑人虽然暂时按兵不动,但难保他们不会伺机而动。老臣请求带领一支精锐部队驻守边关,同时加强巡逻力度,确保无虞。”刘启深以为然,当即批准了他的请求,并额外拨付军饷以充实边防力量。
张飞的两个儿子张苞、张绍此时也已长大成人,他们继承了父亲的勇猛与豪爽。张苞主动请缨道:“陛下,儿时听闻父王常言,治理国家需内外兼修。如今国内局势稳定,儿愿率军前往南方,开辟更多屯田点,既可安置流民,又能增加粮食储备。”刘启大喜,称赞其有乃父之风,遂令其全权负责此事。
与此同时,马超则关注到了西域贸易的重要性。“陛下,近年来通过丝绸之路,我朝与西域各国往来日益密切。然而,这条商路时常受到盗匪侵扰,影响甚巨。老臣愿意亲自带队护送商队,并与沿途各国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刘启欣然应允,认为此举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繁荣,还有助于增强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
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汉朝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农业方面,在推广先进耕作技术的基础上,又引入了许多新型灌溉工具,使得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工业领域,手工业行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工匠们彼此切磋技艺,不断推陈出新。一些精美的瓷器、丝绸等商品甚至远销海外,为国库带来了丰厚收益。
文化教育事业同样取得了长足进步。《治国安邦策》被列为全国各级学堂必修教材,无数学子从中汲取智慧。此外,刘启还下令编纂《汉史》,记录从高祖刘邦开国至今的重要事件,以便后人借鉴学习。他还特别注重扶持民间书院发展,鼓励士人自由探讨学术问题,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然而,就在汉朝步入鼎盛时期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悄然降临。某日深夜,皇宫内灯火通明,刘启紧急召集众大臣议事。原来,据探马来报,北方鲜卑部落联合乌桓余部,正集结重兵准备南下入侵。
消息传来,满朝文武无不震惊。诸葛亮沉着冷静地分析道:“陛下勿忧,敌军虽众,但长途奔袭必定疲惫不堪。我们可以采取坚壁清野之策,诱敌深入后再予以反击。”赵云附和道:“丞相所言极是。末将愿领一支轻骑兵先行出击,骚扰敌军粮道,削弱其战斗力。”
经过短暂商议,刘启果断拍板定案。一方面命令各州郡严加防范,组织百姓撤往安全地带;另一方面派遣赵云率领精锐骑兵前往迎击敌军。同时,他还调动水军沿黄河布防,防止敌人迂回包抄。
战争爆发后,赵云充分发挥机动灵活的优势,频频袭击鲜卑军队补给线,使其陷入困境。而诸葛亮则坐镇后方,统筹全局,及时调配兵力支援前线。经过数月艰苦奋战,汉军终于在雁门关外取得决定性胜利,彻底粉碎了鲜卑人的入侵计划。
此役过后,汉朝威望大增,周边少数民族纷纷遣使求和。刘启抓住机会,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宣示朝廷恩德,与诸部落签订友好盟约。从此,北方边境迎来了长时间的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