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汉兴十二剑!(6K,求月(2 / 5)

加入书签

激烈讨论,他最终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处理此事。一方面,他派遣张飞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前往荆州增援,以震慑东吴军队;另一方面,他亲自致信孙权,要求对方对此次事件作出合理解释,并承诺未来将共同制定更为明确的边界规则。

    孙权收到信件后,态度有所软化。他承认此次事件确系个别将领擅自行动所致,并愿意派代表参与新一轮谈判。在此基础上,三国和平委员会正式启动了“边界管理协议”的起草工作,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

    ####(四)粮食储备库的建设争议

    关于三国粮食储备库的建设,虽然三方初步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出资比例的问题。由于曹魏遭受旱灾影响最大,他们希望获得更多支持,而蜀汉和东吴则坚持按照人口数量分摊费用。

    为了解决分歧,姜琮提议采用动态调整机制。即根据每年的实际受灾情况,灵活确定各方的贡献份额。这一方案得到了曹魏的认可,但东吴却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方式可能导致不公平现象。

    经过多次磋商,最终达成了一份折中协议:第一年按照固定比例出资,从第二年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微调。同时,为了确保储备库的安全,三国同意轮流派遣守卫部队驻守,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日常运营。

    ####(五)军事互信的深化

    在深化军事互信方面,姜琮的提议逐渐获得了其他两国的支持。三国轮流派遣观察员驻扎彼此军营的计划开始付诸实践。起初,各方都抱有戒心,担心泄露军事机密。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透明化的交流反而增强了相互信任。

    例如,当东吴舰队访问蜀汉时,蜀汉不仅展示了最新研发的战舰模型,还详细介绍了制造工艺。这种坦诚的态度让东吴大为感动,随后也开放了自己的造船厂供蜀汉考察。类似的合作案例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

    此外,三国还共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内容涵盖了陆海空全方位作战模拟,旨在检验各自部队的协同能力。通过这次演习,三国指挥官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也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六)社会融合的新尝试

    为了推动社会融合,姜琮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他简化了三国之间的签证手续,允许商人和学者自由往来;同时,他还设立了“三国奖学金”,资助优秀青年到其他国家深造。这些政策迅速产生了积极效果,促进了民间交流的繁荣。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项名为“三国文化大使”的项目。该项目挑选来自三国的杰出代表,定期举办巡回演讲和展览活动。无论是蜀汉的诗词歌赋,还是东吴的书画艺术,亦或是曹魏的历史典籍,都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这种形式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也激发了更多人对异域文明的兴趣。

    ####(七)姜琮的长远布局

    在处理各项事务的同时,姜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终极目标??实现三国共荣。他深知,真正的和平并非建立在妥协之上,而是源于共同利益的不断扩展。因此,他致力于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