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张延无能,丧师辱国,看来(2 / 4)

加入书签

件无疑增加了两国间的不信任感。

    面对这种情况,姜琮不得不加强边防力量。他命令诸葛亮亲自督造一批新型弩箭,并将其部署在荆州沿线的关键据点。此外,他还加快了“三国和平委员会”的改革进程,希望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四)天灾的考验

    除了人为因素外,自然界的不可抗力也为三国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一年,黄河流域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旱灾,导致粮食产量锐减。曹魏首当其冲,许多农民被迫背井离乡,寻找食物和水源。而东吴和蜀汉虽然受到的影响较小,但由于三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这场灾难同样波及到了它们的贸易活动。

    姜琮深知,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破坏三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于是,他主动提出建立一个三国粮食储备库,由三国共同出资建设和管理。在紧急情况下,任何一方都可以从储备库中提取一定数量的粮食,以缓解燃眉之急。

    这一建议得到了东吴和曹魏的积极响应,三方很快达成了协议。然而,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困难。例如,如何确定各方的出资比例?如何保证储备库的安全?这些问题都需要经过反复协商才能解决。

    ####(五)姜琮的决策与反思

    面对接踵而至的危机,姜琮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更加坚定地推进自己的计划。他知道,要想真正实现三国共荣,就必须克服眼前的障碍,找到一条适合所有人的道路。

    在一次重要的朝会上,姜琮向文武百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所追求的和平,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智慧的选择。只有当三国能够相互依存、相互扶持时,才能抵御更大的外部威胁。如果我们现在就放弃努力,那么未来的代价将远远超过今天的付出。”

    为了进一步稳定局势,姜琮提出了两项重要措施:

    1.**深化军事互信**:除了现有的联合军事演习外,他还建议三国轮流派遣观察员驻扎彼此的军营,以便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实力和意图。这样一来,即使发生误会,也能及时沟通化解。

    2.**推动社会融合**:姜琮认为,仅仅依靠政府层面的合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动民间力量参与其中。他鼓励商人、学者和艺术家跨越国界进行交流,并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例如,简化签证手续,降低关税,设立专门的文化交流基金等。

    这两项措施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但也有一些保守派人士表示反对。他们担心,过度开放会削弱本国的主权和安全。对此,姜琮耐心地解释道:“真正的强大,不是靠孤立自己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吸收外界的精华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就不会失去方向。”

    ####(六)展望未来:从危机中孕育希望

    尽管当前的形势依然严峻,但姜琮坚信,每一次危机都蕴藏着转机。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的那样:“历史是一部不断变化的书卷,而我们的任务就是用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我都会带领蜀汉走向光明的未来。”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