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显摆一回的李向前(贺(3 / 4)
”
接着讨论建桥选址。地图摊开,孟海指着清水河子上游一处狭窄河道:“这里水流平稳,两岸岩石基础好,最适合架桥。计划修一座宽四米、长十八米的钢筋混凝土桥,承重至少十吨,能过拖拉机和卡车。”
顾博远补充:“桥墩要做沉井基础,不能直接浇在河床上。汛期水大,冲刷厉害,浅基础扛不住。”
“材料怎么运?”赵成峰问。
“用拖拉机拉,再组织人背。”孟海说,“水泥、砂石先堆在岸边,等桥墩立起来再搭脚手架。”
会议一直开到下午三点才结束。散会后,孟海单独留下顾博远,请他吃晚饭。
饭桌上,孟海敬了一杯酒,“顾叔,这次真是多亏您了。要不是您来指导,我们瞎搞一通,出了事都不知道怎么出的。”
顾博远喝了一口,笑道:“你小子有眼光,知道请专业的人干活。有些人啊,总觉得自己懂点皮毛就能上手,结果害人害己。”
“我也怕出事。”孟海放下杯子,“车子从我这儿出去的,哪怕只是介绍牵线,真要出了大事,我心里过不去。”
顾博远盯着他看了片刻,忽然问:“你以后打算怎么办?就这么一辆一辆换下去?”
孟海一愣,“您意思是?”
“我是说,你有没有想过扩大规模?”顾博远压低声音,“你现在有了车,有了渠道,又有胡科长那边的关系,完全可以搞个运输队,接外面的活。伊宁、奎屯、甚至乌鲁木齐都有需求。”
孟海心头一震。这个念头他不是没想过,但一直不敢提。毕竟政策不明朗,私人搞运输,万一被扣个“投机倒把”的帽子,麻烦就大了。
“现在允许吗?”他小心翼翼地问。
“灰色地带。”顾博远意味深长地说,“只要不张扬,挂靠在集体名下,以‘生产自救’‘支援边疆建设’的名义运作,没人会管。关键是,你要有人、有车、有路子。”
孟海沉默良久,终于点头:“我试试看。”
第二天一早,孟海果然带着人去了七队拆桥。赵成峰亲自带队,十多个壮劳力带上锤子、撬棍、气割设备,花了整整一天,硬是从废墟里扒出近两吨钢筋。虽然大多生锈,但主体结构完好,带回后连夜除锈、校直、切割,准备用于新桥桥墩。
与此同时,戴盛开始着手办理车辆手续。他托人在县交通局打听,得知只要能提供购车发票、原单位报废证明,再通过年检,就能重新上牌。问题是,刘高楼带来的那些文件,大多是手写复印件,公章模糊不清。
“这不行啊。”负责审验的工作人员摇头,“上面要是查下来,说不清来源,车得没收。”
戴盛急了:“可这些都是正规渠道来的!白糖换的,有合同!”
“合同不管用。”那人低声说,“你得补个‘集体资产处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