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8600(1 / 5)

加入书签

    希望工程那边确确实实没打算帮苏超公开,但是架不住这个事情经手的人太多了。

    只要事情是人办的,除非像古代那样灭口,不然真的没办法百分之百保密。

    这次的问题就出在一个经手的小领导身上,回家的时...

    冬至的雪来得迟,却下得彻底。清晨推开窗,整个小镇被裹在一片素白之中,文化站屋顶的瓦片压着厚雪,像披了件旧棉袄。林婉煮了一壶姜茶,坐在录音亭外的小木凳上,看阿苗和小舟踩着雪橇似的纸板车,从镇头拉来三箱新到的录音设备。纸板浸了雪水,走两步就塌一次,两人摔得满身是雪,却笑得比谁都大声。

    “云南那边又申请建第二座档案馆!”阿苗抹掉睫毛上的雪沫,把一张手绘地图拍在桌上,“怒江的孩子们自发组织了个‘声音巡逻队’,每天放学绕路去老人家里录一段话。有个八岁小孩,用手机录了他奶奶讲的洪水传说,还配了自己敲锅盖当鼓点。”

    林婉接过地图,指尖划过那些歪歪扭扭标注的村落名??它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峡谷褶皱里。她忽然想起十年前自己第一次站在颁奖典礼后台,主持人念到她的名字时,镁光灯如暴雨倾盆。那时她以为荣耀就是被千万人看见,如今才懂,真正的光,是有人在无人知晓的角落,仍愿意开口说话。

    “沈知老师呢?”她问。

    “去北京了。”小舟喘着气坐下,“教育部想请他牵头做‘青少年情感表达能力评估体系’试点,他说只答应半年,到期就回来修他的老钢笔。”

    林婉笑了。沈知那支钢笔早就不能写,但他总说:“它听得懂沉默。”

    当天下午,第一场“回声计划”线上培训开课。镜头前坐着来自十八个省份的青年志愿者,有乡村教师、返乡大学生、残障青年协会成员,还有位六十岁的退休邮递员,执意要加入。“我送信四十年,听过太多门后头的哭声。”他在报名表里写道,“现在我想学着打开门,让人把声音寄出去。”

    林婉主讲《如何倾听:从技术到心灵》。她没讲算法,也没提AI,而是放了一段音频??凌晨三点的急诊室走廊,一个男人蹲在地上打电话:“妈……我没事,手术很成功……真没事……”可背景音里,护士正低声对家属说:“抢救无效。”

    “你们听出了什么?”她问。

    屏幕那头静默良久,有人答:“他在撒谎。”

    “不。”林婉摇头,“他在保护。我们常以为倾听是听见真相,其实更多时候,是要听懂一个人为何选择不说。”

    课程结束已是深夜。林婉收拾笔记时,发现桌角多了一封信,牛皮纸信封,没有署名。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九十年代初的文化站门口,一群孩子围着一台老式录音机,其中一个小女孩扎着红头绳,正踮脚往话筒里唱歌。背面写着:

    >“林老师,我是当年那个唱《南泥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