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等待(1 / 2)
对于意识的提取与复制这项技术,在太阳系中,人类早在数百年之前便已成功攻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到如今已是一项成熟的技术。
当初,人类之所以致力于研此项技术,其初衷乃是为了探寻另一种形式的永生之道。
毕竟,肉体终有腐朽之日,但如果能够让意识得以永恒延续,那无疑相当于某种意义上的长生不老。
不仅如此,就连周辰用以制造自己现在使用的这具独特身体的相关技术,也是在那个时候同步展起来的,也是人类对探索永生的产物。
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汇聚在一起,才有了周辰现在这具身体。
然而,人类终究无法与造物主相提并论。
即便如周辰这般经过各种奇遇而能力逆天之人,也难以创造出真正意义上拥有生命力的活体生物。
正如他竭尽全力去尝试制造生命体却屡屡碰壁一般,对于意识的复制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局限。
人类尽管很早之前便能够成功地复制出意识,但这些复制出来的意识却始终只是复制品,它们从复制出来的一刻就注定只是没有“生命”
的东西,它们固然拥有原本主人意识中的所有知识和记忆,可以精确无误地模拟原主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能够达到足以乱真的程度。
可是,无论复制品表现得多么出色,它们终究缺乏自然生长的人类那种与生俱来的生命所特有的或者可以称之为“活着”
的特性。
人们经过无数次的验证,最终无奈的现,一旦意识被复制完成,从诞生的瞬间起,这个复制品便更接近于一种高级的人工智能程序。
它能够依照预设的模式和算法,完美地再现原主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然而,当涉及到各种感性的问题时,复制品却只会依照以往的记忆或经验去处理,永远缺失了那关键的一丝源自生命本身的本能判断。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差异将会日益凸显并且不断扩大。
渐渐地,人们不得不遗憾地意识到,无论怎样努力改进和完善这项技术,复制出来的意识都只能停留在复制品的阶段,绝无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全新的自我。
“自制出来的我并不是我,也不会成为真正的我!”
如此一来,想要借助这种途径达成永生的美好愿景,无疑化作了泡影。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虽然该项技术未能在实现人类永生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它并未因此而停滞不前。
相反,在其他诸多领域里,意识复制技术正挥着举足轻重且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时此刻的周辰,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执行很多高危工作之时,它比单纯的人工智能要好用很多。
复制品的周辰拥有着与原本周辰完全相同的思想以及记忆,此时此刻,面对着眼前神秘的圆球,这个复制版的周辰正不断地尝试着去联络真正的周辰本体,可无论怎样努力都始终无法收到任何的回应。
事实上,从那道屏障被破开的瞬间开始,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已经彻底中断了。
对于这一情况,周辰心中其实早就有所预感。
正因如此,当初他才毅然决然地决定亲身涉险进入这片遗迹之中,亲手破除那道坚固无比的屏障,而非选择留在外界仅仅依靠那些探测器来进行观测。
因为他深知,当屏障破裂之时,不同维度的空间相互接触所引的强烈空间碰撞极有可能将周围的一切都摧毁殆尽,甚至连空间本身都会支离破碎。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之下,周辰实在难以想象究竟有什么样的探测器能够成功向外传递出有效的信息。
所以,如果他真的渴望弄清楚在屏障破开的那一刹那究竟生了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