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天赋异禀(下)(2 / 4)
bsp; 那对慕容孝这种“学习机器”来说,不看白不看咯。
然而,他真就只能“看”而已,最多就是在脑中想象一下招式啥的,别的……哪怕只是运一口气,都不行。
因为他的身体,连练功最基础的“吐纳”都无法完成。
就像阿孝自己说的,他不是“瘸子”,只是他强行站起来的话,两条腿的骨头就会因为无法承担自己的体重而骨折。
同理,如果他强行去完成一次强度达到“内功练习”水平的吐纳,他的肺便会受伤。
这个……自然也是他亲身实验出来的。
就说“气沉丹田,神凝紫府”这八个字吧,很多内功的第一行都是这句,慕容孝当初就试过一次,直接给自己干得差点窒息了,随后还引发了长达数月的肺部无菌性炎症。
那年头的医疗水平,肺炎死亡率懂的都懂,也就是他身在大户人家,否则就这波给他人都干没了。
这也是为什么,慕容孝并不能像金庸先生笔下的裘千尺一样练一些类似“枣核钉”这样的功夫,说白了他连打基础的能力都没有。
但是。
这里无疑还要有个但是。
实操不行,不代表他就不能继续研究理论了。
纵然不能去练那些武功,可慕容孝最后依然是坚持把书库里的武功都给看了。
并且他还把那些心法、招式,都在自己的脑海中演练了无数遍。
您还别觉得这离谱,对一个只能“动脑”、且脑子转得比常人要快得多人来说,这事儿的强度也就只是轻度有氧运动的水平,问就是“I can do this all day”。
而随着慕容孝的所学不断积累,他也逐渐领悟到:武学之道,即是一条“化繁为简”、“殊途同归”的道路;无论是何种武功,越是境界往上走,就越是趋于同一个答案……最终,他记忆中那千招万式,也全都向着这个“答案”前进、且彼此印证融汇,化为了他自己的一套理论。
也就是说,慕容孝这个一口气都运不起来、一招都发不出来的“废人”,实际上武学造诣并不低,甚至他可能早就已经在这方面超越了自己的父亲。
不知诸位是否还记得,当初那“六王争锋”,悟冥子在帐中刚刚露出真面目来的时候,也是慕容孝第一时间提醒了慕容抒一句:“爹,咱们还是护住这半帐之地,莫要上前……”(第八卷第五十九章)
如今咱们再看,说这句话时,慕容孝可不仅仅是比他爹先一步看清了帐内的“局势”,他更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非常精准地看出了悟冥子的武功和其他人……尤其是跟他爹的差距有多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