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东非模式(2 / 3)

加入书签

能源动力公司继续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不断积累经验。

    当然,有可能的话,恩斯特肯定想电力和汽车产业同时上马,但前提是资金充足,而现在东非恰好没有这个条件,要花钱的地方太多,所以恩斯特只能先着重改善东非的基础设施条件。

    “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这是前世远东的发展经验,所以恩斯特也是延续这一做法,而且恩斯特认为先把配套服务做好,未来东非发展汽车产业也会更加顺利。

    至于东非汽车产业什么时候上马,恩斯特决定等到卡车技术相对成熟后在东非推广,至于汽车,还是要在欧洲建厂。

    卡车和拖拉机等对提高生产力生产大有帮助,而汽车在刚出现时完全就是奢侈品,实用功能并不是很突出,更多是为富人和权贵服务。

    所以要是在东非先搞汽车,恩斯特觉得不是很划算,不过也不是一刀切,东非可以小范围推广汽车产业,主要是满足政府和外贸需求。

    当然,这里恩斯特也有一个小算盘,那就是“品牌”,恩斯特有前世的经验,所以对品牌效应相当重视,东非虽然暂时不会大力发展汽车产业,但是也要先把茅坑的位置站住。

    试想一下,等到了二十一世纪“百年汽车”品牌,就感觉逼格和气质一下就升华了,而汽车又是很容易攀比的商品,平民和富人都消费的起,所以现在东非不把全部精力放在汽车产业上,也要先把名声打响。

    所以恩斯特想着,到时候世界第一辆商业汽车,一定要在东非组装出厂,博得一个世界第一的名头。

    至于试验车,黑兴根财团在欧洲早就做出来了,只不过还在努力提升性能,缩减成本,方便推出的时候直接占领市场,同时和未来的竞争者直接拉开差距。

    除了这些原因以外,东非也不适合商业汽车的推广,东非现在的经济体制算是半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有时是比较迟钝的,这样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至于把汽车产业放在欧洲发展,这一点就没有问题,只不过钱是让黑兴根财团赚走了而已。

    至于东非主要还是提高生产力为主,所以许多投资不太考虑成本问题,先凑合着用,现在这套发展模式还是很适合东非的。

    东非实际上和弱化版的苏联差不多,而苏联模式对发展重工业优势显著,这一点东非也深切体会到了,不等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东非都不用担心这种模式出现问题。

    而东非和苏联经济模式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东非相当重视进出口贸易,而且是取长补短的互补经济发展模式。

    这也就是在19世纪,19世纪没有所谓的两极格局和一超多强,而是前世远东帝国早期一直追求的多元化世界格局。

    所以东非不用站队,可以在各方势力之间游走,不用担心被吊死在一棵树上,就比如日本虽然被东非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