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另辟蹊径(2 / 3)

加入书签

nbsp; 限制进出口这样的玩法也不适合用在匈牙利这样的地方,匈牙利大平原那可是奥地利帝国的粮仓,哪有自己饿自己的道理?

    弗兰茨不光不会限制进出口,还会和皇室领地一样大搞机械化大农场。

    至于限制工业发展同样大可不必,只要奥地利帝国廉价的工业品能畅通无阻地进入匈牙利市场,那么匈牙利根本就不可能搞工业。

    与其限制工业搞得怨声载道,不如修路、通船,这样不但能让匈牙利的工业烟消云散,更是可以收获民心,控制上层建筑。

    投资也无须禁止,毕竟亏本的生意没人会做,商人又不是圣人,他们自然而然会按照弗兰茨的设想进行投资和开发。

    私人铸造货币这个陋习倒是应该取缔,但弗兰茨也不介意马扎尔人把他们的白银和黄金贡献出来。

    所有经济举措的重中之重乃是土地政策,战后的匈牙利90%以上都会是农奴,土地问题解决不好,一定会留下隐患。

    历史上奥地利帝国的土地赎买政策由政府和被解放的农奴共同负担,土地赎买价格被设定为年产出的二十倍。

    农民和政府将分别为土地支付三分之一的价格,地主必须接受三分之一的损失,并且免除农奴所有的封建义务。

    这看起来似乎十分美好又十分合理,在国家的帮助下,农奴只用承担土地原本三分之一的费用,让地主接受三分之一的损失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然而现实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不但让农奴一贫如洗时刻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最终土地大多也没能保住。

    农民们的生活没有改善,甚至有人开始怀念起了当农奴的日子。

    奥地利帝国本就不景气的经济更是直接被土改造成的债务问题压垮,而地主和贵族们同样怨声载道。

    想象中的三方共赢为什么最后会变成三输的局面呢?

    因为所谓的年产出可变性太大了,而想要一一求证那工作量又是极其夸张,最终所谓的调查完全流于形式。

    年产出的多寡完全看当地官员的心情,以及与当地士绅之间的关系,这就有了操作空间。

    最终照实填写产出的地主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而那些通过贿赂造假提高年产出的地主不但收获颇丰,甚至还拿回了自己的土地。

    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如此简单,在这种风潮之下人们不搞些小动作才奇怪。

    同样一部分脑子活络有人脉的农民也照搬照抄,最终损失的只有国家和“老实人”。

    除此之外奥地利帝国政府也低估了复利,当农民和政府还不起欠债的时候便会产生利息,随着本息不断翻滚,最终大多数农民的收入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